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
古代木拱桥的营造技艺为何如此之高?手机网易网「古代木拱桥的营造技艺为何如此之高?」
2025-01-12IP属地 湖北6

中国地域广阔,不仅有着大量的土地,还有着众多的水域,为了方便人们行走,自然是要修筑不少的桥梁,这也让中国古代的桥梁建造技术,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其中有不少的桥梁,也是中国独有的,在世界的桥梁建造中都是罕见的产物,比如传统的木拱桥。所谓的拱桥,是利用曲面原理,在竖面设计出拱形,拱桥的下方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拱洞。这种设计能有更好的承重力,还可以缓和水的冲力,一旁来看还有着独特的美感,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一种桥梁。


拱桥建造在古罗马是有着众多的应用,罗马人的桥梁建造技术也是非常发达,尤其善于拱桥建造。相比之下,中国的拱桥起步有些晚,但还是根据我们国内的特点,发展出了不少的特色拱桥,木拱桥正是其中的代表。

木拱桥主要是存在于南方,像江浙,福建这些地方都有着不少的木拱桥。国内如今还保留了不少的木拱桥,很多已经成为国家保护的对象,传统的木拱桥制作技术,现在传承已经有些困难,熟悉这些木拱桥制作的工匠也没有几个还活着。


或许,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木拱桥会彻底衰亡,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壁画,还有留存下来的一些木拱桥来看看当年先祖们的木拱桥建造技术是有多么发达。在宋代,木拱桥的建造就已经非常先进了,比如从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一条异常宽大的木拱桥,它是单拱桥,横跨将近17米宽的汴河水面,桥上来往行人众多,这么大的木拱桥,承重也是非常多,单拱桥能修得这么长,确实是值得称赞,可见传统木拱桥的修筑技术是有多么发达。

那么中国的木拱桥建造技术为何这么先进呢?

这就与中国的地域环境有关,古代的桥梁主要是木桥与石桥,石拱桥明显要更加坚固,可南方的很多地域,山林密布,山势起伏落差非常大,各种山涧丘陵,因此南方的道路相对稀缺,想要在这些地方行走,要不就是绕山穿行,或者是走水路。可要是能在这些山涧,丘陵地区来修筑桥梁,那么村落城市间的联系就更加紧密,这种地方修筑石桥成本太高,而且也不太合适,不少的山涧宽度非常大,当时的人力很难修筑那么长的石桥。


木拱桥就有了用武之地,它本身就是以木材为主建造的,只要掌握好底下的架构,就可以修得非常长,还可以保证承重。而南方这么多的密林,自然是不缺乏木材的,修桥的时候,木桥的取材运输都更加方便一些,不仅成本降下来,而且修筑起来也相对简单一些。

早期的桥梁基本上都是木桥,因此人们有这方面的经验,对于木桥的建造要更加熟练,但有一点,木拱桥需要专业人士来修筑,不是谁都可以来建造的。比如选择桥址,然后搭建桥台,后来完成桥拱架构,可能还会有一些别的装饰,有的木拱桥外面还增加了桥屋,这就桥面上的行人可以避雨,建好之后的木拱桥整体就像一道彩虹,横跨山涧,相对来说,木拱桥的修筑是不得已而为之。


在当时条件有限,要想穿越山间,就必须要打造这样的桥梁,可以说木拱桥是古代最适合这种高山密林的桥。还有一点,木拱桥建造可以增加高度,让桥梁抬高,避免被大水冲垮。因为木材再怎么说,硬度也不如石头,而且长期在水里浸泡,容易被腐蚀冲垮,早期的木桥有很多的桥柱是浸泡在水里,保质期相对较短一些,而且长江,黄河流域都常常有洪水发生,一旦发了大水,就会把这些木桥给冲垮。

《渑水燕谈录》记载:“青州城四面皆山,中贯洋水限为二城,先时跨水植柱为桥,每至六七月间,山水暴涨,水与柱斗,率常坏桥,州以为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减少桥梁在水中的支柱,这样就避免了被水冲垮或者腐蚀。

可要是没有桥柱在下面支撑,那么木桥该怎么稳定?

于是人们就换了思路,以虹桥为代表的这些木拱桥就开始在国内普及,利用特殊的拱桥架构,桥梁可以不用水上的支柱,直接就能横跨水面,两端是固定在桥台上,通常是用巨石垒成,整个桥身完全脱离水面,还可以不断加高拱形,涨水也不见得能淹到桥面,可以说这是为了应对洪水,增加桥梁的保质期,必须要采取的改进。


毕竟古代要想修一个好一点的桥梁,即便是木材取材方便,所耗费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高的,不能说刚修好就立马坏掉,一有大水就立马完蛋,那样的话修桥的意义就不是非常大了,这么来回折腾,别说是地方政府了,就是当地的百姓也会感到心累的。那么要做出这种虹桥样式的木拱桥,就必须要不断提升木拱桥的修筑技术。

从我们普通人的视角来看,这种完全横跨水面,单单靠着两边桥台支撑的木拱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它在当时能保证很大的承重受力。可这样一点不靠水中桥柱的大桥,尤其是像清明上河图里面那个将近17米的虹桥,到底是怎么稳定在水面的,虽然利用曲面的原理,但要是没有精妙的拱形架构,这桥估计是没有人敢走的。


因此木拱桥在这种环境下,也就不断发展,工匠们的造桥技术越来越高。一些洪水多发的地区,往往也非常喜欢修筑这种木拱桥,这种桥梁的保质期也是很长的,由于避免了水的侵蚀,木材腐坏速度就相对慢一些,在青州曾有地方官员修筑了一个木拱桥,这座桥五十多年都没有坏掉,这在当时就已经很厉害了。

还有一点,拱面抬高,底下减少了支柱,那么底下船只的航行就更加方便一些。像汴河这些地方,每天都有不少的船只要航行,一些船只就需要穿过桥梁,要是桥面距离水面太近,高一点的船只就无法通行,要是一些桥梁在底下的支柱太多,船只也是没有办法行走的。像虹桥这样的,巨大的拱形可以容纳一些高点的船只自由穿行,因此木拱桥先进的建造技术,是与当时地域与经济多方面的需求有关,还有一点,在宋代,国内的建筑也是以木石为主。像汴梁这些大的都市,内部的众多房屋宫殿还都是木材建筑,相对来说,砖石建筑在当时还没有真正流行起来。


因此国内的木材建筑技术都很发达,木拱桥本身也是其中的一类,由于背景的因素,它也自然就能发展起来。但古代的很多木拱桥建造技术,其实传承起来就有些困难,建造桥梁的工匠们大多是代代以此为生,他们就是继承这些技术的人,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社会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


越来越多的传统拱桥工匠就放弃了自己的老本行,尤其是现在,其实已经没有什么需要木拱桥的地方了,造桥技术也那么发达,这些工匠们就必须要寻求改变,本来这种桥就必须要技艺精湛的匠人才能打造,这些人在工匠中都属于稀缺资源,他们纷纷改行的话,其他人就是想学都没地方去学了,现在保护木拱桥的工作也是非常困难,可能后来木拱桥就会彻底成为历史了。

参考文献: